如今東賢把這種戰略也用在了社會生活中。
未經召開董事會即違法產生新任董事長(陳勝福)。公視之創設,最早是孫運璿在擔任行政院長時提出,至90年代初《公視法》的草擬與公視籌委會之建置皆為執政的國民黨所推動,但在民進黨大舉進入第二屆新國會並支持《公視法》後,國民黨開始對公視建台轉為消極抵制。
時至今日,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台灣的政治情境,已與1997年「前政黨輪替時代」迥異,讓公視董監事的產生方式回歸過半數的人事審查門檻常態,再合理不過。其實回頭來看,當時會有如此不尋常的設計有其時代背景,而今日民進黨提出的修法版本才更合理。在董事會任滿後拖延改選(龍應台部長任內)以至於打手們的任期無理延長近三年。但即便鬥爭也得進退有據,否則就是野蠻。政黨之間有競爭也有鬥爭,不足為奇。
由於新黨立委周荃力擋《公視法》,而多數國民黨立委也不支持,《公視法》從二讀到三讀,每一步都是多重政治角力的驚濤駭浪,在三讀完成的前一刻,藍軍某黨鞭不惜在後台協商時怒砸手機(那時手機還算稀有財)撂下重話,才讓立法院長得以敲下那一槌。它是由立法院依各政黨席次比例推舉11─15名「社會公正人士」組成董監事審查委員會,每位被提名人都必須經由四分之三以上之多數同意才能得到任命,也就是,只要有四分之一的審查委員反對,任何人選都會被剔除,這樣的超高人事門檻舉世罕見。他說:「〔這些人〕認為人可以從腦死狀態中甦醒過來……他們認為腦死意味著一個人患有被稱作『腦死』的症狀……他們把腦死與昏迷搞混了,還誤以為腦死相當於植物人狀態……」 他解釋道:「問題就在於,腦死不是一種疾病,腦死就是死亡狀態……當一個人的大腦死去,他的心臟也會停止。
根據這樣的決定,將器官從腦死病人身體中取出以進行器捐,等同謀殺。我可以把一個人或一隻青蛙的心臟取出來,把它們放在一桶鹽水中,這顆心臟會持續跳動半小時,但這不意味著這個人還活著,人的生命與器官的生命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猶太教律法器官捐贈者協會」(Halachic Organ Donor Society,以下簡稱HODS)創辦人羅伯特・貝爾曼(Robert Berman)指出,過去以色列人在器捐一事上的「冷漠」,與人們對猶太教律法針對器官捐贈與死亡等議題所持有的一些迷思脫不了關係。這時候他會被接上呼吸器來幫助他呼吸,接著他的大腦死亡。
想要進行器捐,只有在人心跳停止之後,才可以進行但就實行上來說,心跳停止後,人體不少主要器官如心臟、肝臟、胰臟等,都會快速因為缺乏血液輸送氧氣而功能受損,無法進行捐贈。
」貝爾曼說道:「很多人相信當彌賽亞在末日降臨時,自己會從死裡復活,他們因此認為,人必須與自己的器官一起入土,才能經歷死後復生。「另外一個迷思可以被稱為『死後復生』。我可以把一個人或一隻青蛙的心臟取出來,把它們放在一桶鹽水中,這顆心臟會持續跳動半小時,但這不意味著這個人還活著,人的生命與器官的生命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要捐贈像是心臟、肝臟與胰臟等主要器官,通常必須在人被宣判腦死、但心臟尚在跳動時進行。
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當一個人的大腦死去,他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許多人認為這很清楚地意味著,器官捐贈是不被允許的……我試著向人們解釋,他們並不真的理解猶太教律法,因為猶太教律法也說,碰到價值衝突時,救命(pikuach nefesh)必須是最優先〔的誡命〕。多年來,在像是HODS這樣的組織及不少團體與個人努力推廣之下,以色列人、特別是猶太裔,在器捐的意願上有了顯著的進步。」 第三個迷思,則涉及關於猶太教律法對處理遺體誡命的迷思。
但這充其量就是一具遺體,一具看起來像是還活著的遺體……」 儘管反對將腦死視為死亡跡象的拉比引經據典,聲稱根據猶太教律法,只有心臟停止時,一個人才算真正死亡,但貝爾曼主張,這種理解並不正確:「我試著告訴這些人……心臟就只是一個幫浦,〔跳動中的〕心臟並不等同一個活著的人。「猶太教律法器官捐贈者協會」(Halachic Organ Donor Society,以下簡稱HODS)創辦人羅伯特・貝爾曼(Robert Berman)指出,過去以色列人在器捐一事上的「冷漠」,與人們對猶太教律法針對器官捐贈與死亡等議題所持有的一些迷思脫不了關係。
消息傳開後,哈雷迪猶太教社群中出現不少憤怒的聲音,認為院方此舉違反了猶太教律法,也違反該院與正統派猶太教拉比所訂定的協議(註1)。我們可以合理地從這項調查推論,當時,器官捐贈的風氣在以色列仍不盛行,民眾對此仍普遍有所排斥。
一項2007年公布、針對55國進行的調查顯示,以色列有高達54%的受訪者拒絕讓親屬進行器官捐贈,拒絕比例(由高至低)在該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僅次於愛沙尼亞與保加利亞。他說:「〔這些人〕認為人可以從腦死狀態中甦醒過來……他們認為腦死意味著一個人患有被稱作『腦死』的症狀……他們把腦死與昏迷搞混了,還誤以為腦死相當於植物人狀態……」 他解釋道:「問題就在於,腦死不是一種疾病,腦死就是死亡狀態……當一個人的大腦死去,他的心臟也會停止。」 除了猶太教律法在死亡定義上的爭議,不少猶太人也秉持著其他似乎是源自猶太教的迷思。2006年6月,在位於耶路撒冷的沙勒澤德克醫療中心(Shaare Zedek Medical Center),一場器官捐贈事件引發了一些風波:醫師協助一位被宣判腦死的病人進行器官捐贈,將其兩顆腎臟分別移植到兩位需要器捐的病患身上。這時候他會被接上呼吸器來幫助他呼吸,接著他的大腦死亡。但相信唯有與自己的器官一起入土,才能經歷死後復生,是邏輯不通的,因為器官會在地下分解腐爛,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器官來進行死後復生。
換句話說,只有在心臟停止跳動後,才可以宣告病人死亡(註5)。貝爾曼提到:「聖經(猶太教妥拉)中有下列三項誡命:不得毀壞屍體(註7)、不得從屍體獲利、不得延遲下葬屍體(註8)。
根據這樣的決定,將器官從腦死病人身體中取出以進行器捐,等同謀殺。」 貝爾曼的推論顯然是八九不離十,首先,不少猶太教拉比對死亡抱持特定的想法,他們依據這些想法所做成的決定,往往形塑猶太人對器捐的觀念。
也就是說,在心跳停止後,通常只有部分人體組織如眼角膜、皮膚等還可以進行捐贈。同一份調查也顯示,在這55國的器捐比率(以每百萬人中捐贈者數量計算)排行,以色列排名第33,即比率偏低。
一個人在腦死前夕被送到醫院,是因為他已經病入膏肓了。想要進行器捐,只有在人心跳停止之後,才可以進行。如果神要讓你死後復生,祂必須在沒有器官的狀況下行這事。很明顯地,猶太人、猶太教與器捐之間必定存在某些關聯。
該委員會還規定,如果家屬同意讓「死者」進行器捐,醫師會將其轉院,在別的醫院進行手術(註3)。我注意到以色列多數人口是猶太人。
但因為在這個人〔在到院時先〕被接上呼吸器,他的心臟〔在腦死後還〕持續跳動,讓這個人看起來像是還活著一樣。1991年,拉比艾萊敘夫(Rabbi Yosef Shalom Elyashiv)與拉比奧爾巴赫(Rabbi Shlomo Zalman Auerbach)裁定,根據猶太教律法,尚在跳動的心臟就是生命跡象的展現
從經濟民族主義的定義來看,葛瑞格(Theodore E. Gregory)以提升國家權力為核心之意識型態來定義經濟民族主義。在貿易戰與這波肺炎疫情之後,中美關係的惡化必會使得美國更加關注其在印太地區上的戰略部署,而台灣身為東亞島弧與第一島鏈中樞,在戰略上極具重要價值。
舉例以醫療物資的口罩來說,在歐美面臨醫療防護用品急缺的局面時,口罩反映出西方特別是美國醫療產業,對中國的高度依賴。對此,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指出:「美國政府在疫情過後,應全數支付企業離開中國的搬遷費用,以加速降低與中國難分難解的經濟關係」,然此舉勢必會深深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貿易體系,各國因疫情加劇「去中國化脫鉤」註1。而在《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通過之後,去年美國眾議院通過《2019年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19,目前尚等待美國參議院的立法程序),法案中列出美國必須重啟美台貿易協定會談,並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為目標。而在中美貿易戰之下,不少國家都陸續把企業「撤出中國」以降低經濟損失,這項問題隨著疫情的爆發更加的激烈,國際各國都開始重新審視國內經濟是否「過度依賴中國」。
然而,目前中國國內似乎已控制住疫情,美國的疫情狀況卻是日益嚴峻,中國想藉此甩鍋指責病毒發源地是來自於美國而非中國,此舉大大的激怒了美國總統川普,從各方面來看,反而是讓彼此關係更加雪上加霜、激烈惡化。川普在上任後重拾過去19世紀美國曾盛行的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對外貿易政策採取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與提高關稅等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美國長期與各國的貿易逆差的問題得以扭轉乾坤,降低國內經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
文:曾奕豪、李宜展(東海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生)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並且對國際經濟造成強烈衝擊,而發源地的中國為了掩蓋控制疫情之不力,開始透過捐助醫療物資、金援協助等各種對外宣傳的方式,藉以降低國際上的指責。因為對於經濟民族主義者來說,超越個體之上的國家,其權力與名聲的追求遠比其他行為者的福祉更為重要,這個定義完全呼應川普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
因此,在2018年美參眾兩院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內容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之中,並且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以及「六項保證」下對台灣的承諾,因此受惠於美國新的的印太戰略佈局,台灣雖與中國關係有所惡化,但在中美兩強的對抗之下,台美關係反而呈現有史以來最好的局面。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對於國際政經權力上的意圖加速展現,而面對中國政經實力成長坐大並且持續擴張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美國也才警覺威脅,而為了使美國的霸權得以維持,並阻止中國實力的繼續擴張,中美貿易戰因此展開。